- 【改革进行时】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驾马车”
-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1日
-
“把人聚起来、把劲鼓起来、把台搭起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南昌大学基于综合性大学优势,发挥区域文化特色,通过主抓“学分牵引、红色激励、平台支撑”,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驾马车”,走出一条独特的“双创”育人之路。
把人聚起来:33719 名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
“虽然不提倡分数至上,但对学分还是大家挺上心的。通过选修创新创业学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的梁欢同学已经顺利修完了4个创新创业学分,他对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的革新持欢迎态度。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打出创新创业教育组合拳,是南昌大学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项特色举措。“早在2012年学校设立‘创新学分’,之后延展为‘创新创业学分’,每个学生毕业前需要修满2到6个创新创业学分。2016年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配备了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其中11人入选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郑莉萍表示,一套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具体实施,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已步入正轨。
“学校强调创新创业学分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现已开设188门创新创业课程,根据专业特长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更有效地投入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实践中。”郑莉萍介绍,经过多年的设计与优化,南昌大学已经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共有33719 人次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考核获得学分。
严泽浩是前湖学院综合实验班的一名学生,今年已经保送至厦门大学硕博连读,“我们班实施的是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毕业后大部分保送至国内一流大学。”说起自己的班级严泽浩满脸的骄傲。
像这样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试验田”,南昌大学还有“本硕实验班”“国学实验班”“卓越系列班”等近10个特色实验班,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效应。三年来,各类实验班保研率达60%以上,其中理工实验班和国学实验班保研率达到100%,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把劲鼓起来:将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我们机器人队党支部,除承担一般支部功能外,还定位为一个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体,队员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服务型党组织,党支部立足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围绕‘党支部扎根第二课堂,党建与学生科技创新同在’这一主题,实现了学生党员创新创业与基层党建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南昌大学机器人队学生党支部书记严萍对记者说。
这支机器人队成立于2005年,2015年获批设立学生党支部,实现了支部与创新创业团队的有机融合,迄今,团队已累计跨专业培养学生700余人,队员累计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2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前毕业队员已成立了5家科技公司。
“还记得今年4月,我穿着黑色西装,笔挺的站在第2场‘星火引航?青春开讲’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讲台上时激动的心情,我与台下近500名同学分享着我的创新创业经历,希望我的点滴经验能对大家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学校2012级学生、江西安纳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晖记忆犹新。
“星火引航?青春开讲”是南昌大学“星火引航计划”工程的一个子活动,该工程通过“星火课堂”“星火仪式”“星火行动”“星火阵地”四大平台,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教育、引导和磨砺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红土地上的大学,我们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可能是我们南昌大学的特色。”郑莉萍表示,一系列红色活动的展开,既检验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又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范例,培养了更多大学生投身“双创”的热情。
翻开学校近三年“双创”教育的“成绩单”,记者发现:学校共开展830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1226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培育创新创业团队205个,孵化创业企业115家。学校在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斩获1金5银5铜,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当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把台搭起来:在开放平台上挥洒创新创业的汗水
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南昌大学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打造了“开放共享、协同育人、互补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学校为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公益情怀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内提供了一批实训基地,我所在的3S救护会就是受益者之一,我们在校内外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线下已举办各类讲座与培训200余场,线上开展的互联网+科普,受益人数已超20万,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10余项,曾获全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队、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赛区银奖以及全球总决赛优胜奖等荣誉和奖励。”3S救护会成员时新宇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公益创新创业社团就是依托学校实用临床技能创新创业基地所建立的,七年下来,成绩斐然。
“目前学校向学生全面开放了37个研究所、10个基础实验中心、46个专业实验室,建设了南昌大学汇智创客空间,建设中的大学生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也已封顶。”郑莉萍表示,一系列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训练空间。
“今年暑期我在学校与东软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实习,几个月下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更加了解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这无论对我们未来求职就业还是创新创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级东软实验班徐美佳如是说。南昌大学在2015年全面实行第三学期制,像徐美佳这样的非毕业班学生,仅在2017年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活动的就有近5.2万人次。
对内有平台,对外有基地,在校外南昌大学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532个,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各14个,参与实施企业数达102个,联合相关企业成功申报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另获批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年上万名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活动中。
网友评论